分类
远瞻新闻

氦星光联宣布完成第6轮融资,融资总额高达数亿元!

有人调侃,我们睡觉的时候都在融资。

最近一周,商业航空航天发射俨然成为了全球瞩目的重磅焦点:

从SpaceX星舰上演“筷子”夹火箭,到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3星顺利入轨;从我国成功发射千帆极轨02组卫星,到SpaceX 24小时内完成两次星链卫星发射,无不上演着星辰逐梦的豪迈雄心!

近年来,以“星链”(Starlink)、“千帆星座”等为代表的商业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快速推进,推动了以低轨大规模星座为特征的新一轮空间信息网络发展浪潮。

随着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,卫星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,卫星星座建设也对产能交付、技术先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
近日,民营卫星激光通信企业——氦星光联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氦星光联”)宣布完成第6轮融资,融资总额高达数亿元!

氦星光联成立于2021年10月,是中国对标Starlink星上通信技术的商业公司。在成立一年半的时间里,该公司就成功融资达5轮之多,而且无论是客占率、市场认可度、订单增长量,还是公司体量,都冲到了市面上同赛道的最前线。氦星光联创始人、CEO谭俊曾表示:“有人调侃,我们睡觉的时候都在融资。”

对于最新一轮融资,公司预计将主要用于批产工艺投入、研发投入和团队建设。本轮融资由民生证券投资有限公司领投,常州祥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、武汉华仓科鑫创业投资合伙企业、无锡市梁溪科创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、杭州岙华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等知名机构联合投资,“搞钱”速度也颇让人惊叹!

据介绍,相比星链Starlink的近距离(约100-500km)通信以及1.2吨的卫星平台,氦星光联的激光通信产品需要在国家现有的卫星平台(一般在50kg-500kg)上实现最远10000-7200km通信,技术水平要求高于国外现有产品。同时,要在国内市场拥有相对优势,还需要产品通信距离更远、体积更小、功耗更低、成本更低且更易于量产化。

三年风雨成长路上,氦星光联锁定“国产化、低成本、量产化”发展方向,从技术、成本上双向发力打造年产千台产能,实现快速研发、快速量产、快速验证、快速运用。通过产业发力、商业扩展,“氦星速度”的星载产品正加速市场开拓与用户需求场景发掘,让仰望星空不再昂贵!

从产品技术布局上看,氦星光联完全掌握空间激光通信核心技术,主营产品矩阵涵盖了宇航级核心光电器件、超高速通信算法、激光通信终端以及星地激光地面接收系统,面向卫星互联网、保密通信、应急通信、智能+行业建设等各种空间激光通信应用场景。作为国内唯一拥有多次在轨验证经验的团队,公司专注于低功耗、小型化星载激光通信终端及地面通信接收系统的研发。

氦星光联部分产品图(图源:氦星光联官网)

氦星光联团队成员来自中科院、清华、上交大、哈工大等,均有多年航天体系工作经验。迄今为止,公司已完成四代激光终端通信产品的研发,并且年内已实现十余套产品的批量化制造。从传输速度上来看,截至目前已经完成40Gbit/s超高速通信产品开发,及10Gbit/s激光通信载荷产品开发。

地理布局方面,氦星光联的研发总部设在上海闵行航天城(今年4月迁入),拥有数千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和实验室、百台柔性产线,并在深圳、北京杭州设有分点,在无锡拥有近四百台量产产线。

今年,包括星载激光通信在内的商业航天,已经被列为新的增长引擎。近期除了喜获新融资之外,氦星光联也迎来了诸多进展:

  • 9月24日,“氦星梁溪双子星一号”与“氦星梁溪双子星二号”(简称“氦星梁溪双子星”)在山东海阳搭载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,搭载由氦星光联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激光通信终端,将完成从100km至4000km不同星间距下双向10Gbps高速通信以及三星同轨/异轨组网。
  • 9月26日,氦星光联在无锡市梁溪区卫星产业研制基地正式投产了“氦星光联双子宇航暨良渚星座激光通信终端项目”,标志着我国首条具备年产近400台激光通信终端能力的生产线正式启动,填补了我国在卫星激光通信领域大规模产业化生产的空白。
分类
远瞻新闻

“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”禾赛科技(HSAI)成功登陆纳斯达克 硬科技企业赴美上市“破冰”

从气体传感器到车载激光雷达的华丽转身

2014年,禾赛科技于上海创立,最初致力于激光气体传感器的研发工作。然而,该领域的市场规模较为有限,2014年中国气体传感器市场的整体规模仅为4.05亿元。尽管禾赛成功获得中国最大民营燃气集团新奥燃气的订单,但在这样一个小市场中成长为大型公司并非易事。

2015年下半年,禾赛科技开始寻求转型。他们期望找到一个空间广阔、壁垒高深且易于标准化的发展方向。经过深入的调研与分析,车载激光雷达成为了他们的目标。以光电技术为核心的激光雷达与禾赛的技术体系相契合,彼时禾赛已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十多位光电研究员。首席科学家孙恺判断,结合此前的光机和电路设计经验,能够在几个月内改造出一台多线激光测距雷达,其性能可能超越市面上的所有产品。

2016年底,禾赛科技针对无人驾驶领域陆续推出了三款激光雷达。Pandar40是一款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,具备200米的测距能力以及厘米级的精度;Pandora是一个将激光雷达与摄像头模组融为一体的自动驾驶套件;PandarGT是基于ZOLO技术的固态激光雷达。2017年4月,禾赛科技发布了Pandar40,试图打破全球激光雷达产业被一家美国公司垄断的局面。HESAIPandar40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可靠性,赢得了全球自动驾驶和机器人公司的一致赞誉。

中概股上市新标杆 全球激光雷达领军者

2023年2月9日,禾赛科技在纳斯达克正式挂牌上市,发行价为19美元,募资额达1.9亿美元。上市首日,禾赛科技的股价表现极为出色,开盘大涨25%,报23.75美元,盘中股价一度达到24.44美元,最终收于21.05美元,上涨10.79%,市值达到26.21亿美元。这一成绩使得禾赛科技成为过去一年多时间里,赴美上市的中概股中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。

禾赛科技不仅在上市首日表现突出,在行业中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。作为全球自动驾驶及高级辅助驾驶激光雷达的领军企业,禾赛科技在2022年随着半固态激光雷达AT128和补盲激光雷达FT120的落地应用,激光雷达销量急剧飙升至8.04万台,由此宣布完成第10万台激光雷达的交付,成为全球首家月交付量过万的车载激光雷达公司。在市场份额方面,2021年,禾赛科技在自动驾驶激光雷达领域的市占率约为58%,天风证券的研报显示,2022年,禾赛科技在全球激光雷达市场的份额达到47%。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卓越的市场表现,使其在全球激光雷达行业中占据着领先地位。

多维度考量 不确定中求发展

禾赛科技选择在纳斯达克上市有着多方面的考虑。首先,纳斯达克作为全球重要的资本市场之一,对科技企业的认知度较高,能够吸引国际投资者的广泛关注。从禾赛科技的发展战略来看,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业务布局,客户遍及全球40个国家、90多个城市。在纳斯达克上市有助于提升公司的国际知名度,为其拓展全球市场提供有力支持。例如,禾赛科技在美国加州与德国斯图加特均设有分部,通过在纳斯达克上市,可以更好地与国际客户和合作伙伴进行合作,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激光雷达市场的地位。

此外,纳斯达克也为禾赛科技提供了一个展示商业化前景的平台。激光雷达行业作为新兴的科技领域,其商业化前景备受关注。禾赛科技在纳斯达克上市,向全球投资者昭示了激光雷达的广阔市场前景。从禾赛科技招股书信息得知,从2017年到2022年12月31日,已经交付了超过103000台激光雷达设备,2022年累计发运了超过80400台激光雷达设备,这一成绩充分展示了禾赛科技在激光雷达领域的商业化实力。

上市过程中,专业辅导机构的助力必不可少。这些辅导机构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,为禾赛科技的上市之路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,共同铺就禾赛科技纳斯达克之路。

尽管禾赛科技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,但后市表现仍存在不确定性,禾赛科技需要在产品研发、市场拓展、成本控制等方面持续努力。一方面,激光雷达行业技术不断发展,禾赛科技需要持续投入研发,以保持技术领先地位。例如,禾赛科技在激光雷达专用芯片的研发上持续发力,但未来仍需要不断创新,以满足市场对更高性能产品的需求。另一方面,市场竞争日益激烈,禾赛科技需要不断拓展市场,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。同时,禾赛科技还需要控制成本,提高产品的性价比,以应对市场的挑战。

挑战与机遇并存 激光雷达市场展宏图

尽管禾赛科技在上市后面临着诸多挑战,但激光雷达市场的巨大潜力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。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,激光雷达作为关键的传感器之一,其需求将持续增长。

从市场规模来看,根据相关数据预测,2024年全球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达到521亿元,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139.6亿元,2026年将达到431.8亿元。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,为禾赛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机遇。

在技术创新方面,禾赛科技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。未来,禾赛科技有望继续加大研发投入,不断提升激光雷达的性能和可靠性。例如,通过进一步优化芯片设计,提高激光雷达的探测精度和距离;加强与其他传感器的融合,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整体性能。

在市场拓展方面,禾赛科技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。未来,禾赛科技有望继续拓展海外市场,加强与国际汽车制造商和自动驾驶企业的合作。同时,禾赛科技也可以积极拓展其他应用领域,如机器人、智能交通等,为全球机器人技术赋能。

总之,禾赛科技上市后虽面临挑战,但在激光雷达市场潜力巨大,有望继续引领行业发展,为全球机器人技术赋能。

大疆创新
全球民用无人机行业领导者。

全球领先的无人飞行器控制系统及无人机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生产商,客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。通过持续的创新,大疆致力于为无人机工业、行业用户以及专业航拍应用提供性能最强、体验最佳的革命性智能飞控产品和解决方案。